无我之美:重新定义人生的价值观
稍有点哲学素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:我思故我在。这是笛卡尔对自我存在的经典阐释。然而对于许多人而言,自我似乎成为了压迫和束缚自己的枷锁,一直在掩盖着真正的美好。而所谓“无我之美”,正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观,它试图从根源上解放我们的思想与感受,挖掘出更加鲜明、自由与具有原创性的“自我”,被视为当今强调个性与独立的新文化现象。
自我与无我
我们都有自我意识,从古至今,自我都是普适而不可或缺的认知素材。在社交场合,我们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,坚持自己的态度和意见;在工作中,我们也会为个人职业生涯制定规划和目标,严格要求自己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不断进步。而“无我”,从字面上解释便意味着去除自我,表达一种目的在于彻底消解、抛弃自我意识的状态。无我的信条呼吁我们将自我放下,删除内心的条件、爱恨和判断,让自己尽情融入生命中,达到身心都能进入自然、和谐与平和,真实如我,没有欺骗、没有伪装、没有扮演的状态。
超越自我:学会分享和倾听
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各种交流和沟通渠道,但很少有人慢下来、好好倾听。比如,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,旁边人还没说话,我们的耳朵却已经插上了耳机;在商场、咖啡厅、公园,我们很少闲着无聊想找个人倾诉。这些都表明了自我意识高度浓厚,难以跨越一些区隔。所以,想要超越自我,学会分享与倾听是至关重要的。当我们走出去主动聆听,才能得到他人的真实感受,更好地了解他们,也让我们的自我意识融入到整个社会、整个宇宙的轨迹中。
自我认知的超越
了解自己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爱我们自己。只有真正明确自己存在的意义,才可能真正过得有价值、有意义。如何才能实现自我认知的超越,实现从自我到无我之境?一般来说,推荐外向性稍微强一点的人去尝试:
1. 自我反思——在生命之旅中,偶尔停下脚步,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做好了各种方面准备,有没有进一步去认识自己的需要
2. 像孩子一样——试着成为自己的孩子,尽情地观察世界,享受经验、内心感受和世界的感受
3. 独处——出走自然,找到一个远离电脑、手机等工具的角落,整个人自然会降下来。
自我无常性
无常,是佛学中的一个概念。人的生命究竟有多长,谁也说不准。也许会有一天,你会失去所有的意识,再也看不到度过的岁月,也再也享受不到来世的一切。面对这种无常,人应该如何看待自我?把自我看作是淘气捣蛋的孩童,不需要过度严肃,也不需要死板地遵循外在规范。当我们试图去追寻简单的生存需要和真正意义上的对自己的探索,其实已经迈进了“自我无常”之门。这也就是说,“无我之美”也并非一成不变,它隐约提醒我们,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不断变化、成长、发展的,无论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都在努力、独立、自由地表达着我们的人生信念。
自我之外的世界
无我,不是说让自己失去感知、失去个体,而是透过去思考、体验、感悟世界,扩大视野,寻求平衡,年复一年,静流溢出。真正的自我,应该是一种以开放、同理心和平和态度面对世界的姿态。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心态,显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理性、平和、素雅、自然。人的命运将更加纯粹,也将更加美妙。
最后,无我之美,是为了摆脱人际关系的扭曲、不自由而诞生的。如果你尝试着去无我地认识、体验、理解世界,便也许是一个更完整的自己。爱自己,细心地体验生命,享受人生终究是由每一个微小的故事、微小的人物、微小的思维构成的。我们可以从“无我之美”中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与美好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